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自建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各种通用型分光光度计在国外应用已相当普遍,但国产的分光光度计仍以单波长法为主。国内有人根据紫外分光法的基本原理,因陋就简,利用普通的分光光度计建测定法,即先用某一波长比色,记录吸光度,再用另一波长比色后记录另一吸光度,然后按紫外分光法进行计算,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近年来,应用紫外分光法并结合后分光技术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大量引进到国内,但除了厂家提供的数据外,不少人在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自行编制试验程序时对次波长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由此造成试验结果误差还不知原因所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紫外分光法和后分光技术的认识。但可以预见,随着*仪器的引进以及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逐步进入市场,这一新技术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并在医学检验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献指出影响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精密度的因素是:光辐射噪声,电源不稳和读出噪声,采用强光源可以改善测定的精密度。当试样中含有干扰物质时,由于双波长法减少了样品的形式误差,故测定的精密度优于单波长法。
影响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准确度的因素是:
①由化学干扰物引起的误差,但这种误差要比单波长法小得多。
②由物理干扰引起的误差,但可以通过采用较小的双波长差等方法来减少误差,而且这种误差本身就比单波长法更小。
③由仪器的非理想性如比色杯的性质和位置,以及信号失调、狭缝过大和杂散光等引起的误差,其中尤以后者引起的误差为大,因此要求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度在高并且尽量减少杂散光。
所谓后分光技术是相对传统的分光光度计而言的。*,光电比色法赖以建立的Lambert—Beer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单色光纯度越高则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越好,如果用混合光比色,则溶液的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和溶液浓度间不成比例关系。因此,传统的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是以单色器(棱镜或光栅)对入射光进行分光,然后使特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待测溶液进行比色测定,而现代生化分析仪上采用所谓后分光技术的分光光度计则是直接以光源灯所发出的混合光透过待测溶液,经溶液吸收后再用全息光栅(Holographic Grating,是目前zui的分光器件,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既可以简化光路,又可以减少杂散光,由它色散后投射到二极管矩阵上的光谱焦平面的波长精度在±2nm以内)[6]对出射光进行分光,然后将纯度很高的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折射到光电二极管矩阵(Photodiode Array)上,由于位置不同,矩阵上的每一个光电二极管只能接收某个特定波长的单色光。有人据此认为这种类型的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只是用某几个波长的滤光板,光不纯,波长精度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仪器在编制程序时(厂家或用户)已预先设定好某项试验选用某个波长,仪器工作时在微机的控制下只接收所选波长的光电管上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变成相应的吸光度。
目前的大多数生化分析仪的二极管矩阵都有7到10个光电二极管,包含了从340nm~700nm范围内常用的7~10个测定波长[4,5],有的分析仪甚至多达16个波长。由于现代生化分析仪采用凹面全息光栅为后分光器件,从而取消了斩光器。使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采用这种结构的后分光技术使生化分析仪上多顶目同时测定变为现实。否则,如果仍按传统分光光度计一样以单色光进行比色测定,为适应不同顶目在短时间内用不同波长比色的需要,进口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光器件必须在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频繁地变动反射镜的位置,这对于机械来说是难以办到的,即使制成也会易于损坏而缺乏实用价值。后分光技术的建立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变得更为实用。